我的離教書目推薦

我的智商

IQ Test
Free-IQTest.net - IQ Test

Sunday, June 01, 2008

離教後的研讀論文分享之一﹕基督教的封建本質和對人心理的害處

離開基督教後﹐成為無神論者﹐第一面對的是個人理論基礎的不足。雖然在離教過程我閱讀不少材料﹐也當然見過不同非信徒批判基督教的文章﹐但總騷不著痒處。

多謝部份朋友提供的離教者資源網站﹐我從不同角度看到基督教教義體系裡面對人﹐特別是人心理﹑思維潛在的害處。

此文章的材料全部出自: “We Are Too Weak to Walk Unaided - A Family Therapist View of the Pathogenic Aspects of Prayer (2000)” - Michael Moore & Daniela Kramer.

全文可以在這裡找到﹕ http://www.infidels.org/library/modern/michael_moore/weak.html

此篇研究論文可以給不同非信徒﹑對基督教如何影響人發展的人有非常豐富的材料﹐也提出更多從前反對基督教者不能夠說出的論點。

基督教本質
論文首先指出﹐平等﹑民主等現代價值﹐其實是相對較新的。到今天﹐全球仍然有不少地方把所謂平等(egalitarianism ) 或者民主 (democracy) 視為洪水猛獸﹐用各種理由抗拒﹐例如不符合國情﹑不符合他們的傳統等。
例如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例如號稱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時常有新娘被殺害﹑「無種性人」(賤民)被奴役﹑殺害。西方的瑞士也到1971年女性才可以投票。
可以說﹐平等﹑民主等現代價值發源地仍然深受過去的封建主義的夢魘所影響。
平等﹑民主對不少西方人來說仍然是未內化的價值﹐因為兩者是把傳統封建主義﹑極權主義的權力分佈顛覆﹐擁有大權的要放棄權力而與人分享權力﹐不論說是國家社會層次﹐還是到學校﹑家庭。例如學校﹐老師擁有絕對權力可以不問情由隨意懲罰學生﹐家長制度下家庭父親可以對子女施行種種操控﹐教會裡面所謂屬靈領袖如何影響信徒的觀點。
而這些封建殘餘思維所以得到延續﹐宗教﹐特別是一神信仰類的回教﹑基督教﹑猶太教﹐他們的信仰實踐形式和教義很大程度容許了封建殘餘思維延續。

基督教的 lip service
我們常常聽見基督徒說他們支持平等﹑民主等現代價值﹐但基督教本質就是與現代社會價值處處格格不入的。舉幾個例子﹕
• 基督教強調單一的真理﹐單元價值﹕ 現代社會推崇多元觀點﹑價值與相對真理
• 基督教強調神的不變性﹐價值﹑真理的恆定﹕ 現代社會相信價值需要隨人類發展按照什麼對人類存活﹑持續發展﹑新知識而調節
• 基督教強調信徒和非信徒分別﹐而部份人因為他們的特性而永遠在神震怒下(例如不信的﹐例如同性戀) - 現代社會平等主義﹐強調只要個人行為不危害大眾﹐是需要得到平等對待

從上面的例子看到﹐一個社會越民主﹑平等﹐因為基督教在骨子裡面的封建本質﹐對信徒來說是會產生一種極大的心理上張力﹐令信徒心理有失衡的危險。越是虔誠堅信﹐這種面對社會價值和內在信仰的張力就越大。信徒當然用教義裡面其他論述去疏導這些張力。

基督教封建本質其實事出有因﹕基督教本來歷史上就是和封建的社會制度密不可分。封建的社會制度的意識形態其實提供了基督教生存的養料﹐封建制度在全球不同地方最少行了三﹑四千年。基督教出現時候越一千九百多年﹐中間和社會的封建制度共生共活了千多年。

封建制度強調人的不同等級﹐基督教只是把最高等級的轉移到一個神詆之上﹐加上了教會制度(不論天主教或新教﹐教會總存在了一群特殊級別的人﹐有別於普通信徒)製造的不平等地位。
最明顯﹐就是按照信仰年資的地位﹐女性的地位﹐和牧師﹑教牧﹑執事的地位﹐基督教家庭強調父親/丈夫就是家庭不可置疑的領袖﹐母親/妻子永遠不可以取代。

一個信徒﹐尤其生活在現代多元價值﹑民主﹑平等社會﹐根本無可能逃避信仰與這個社會的矛盾。結果﹐信徒活在這個夾縫下﹐心靈是需要花很多精力去抗衡這些張力﹐產生的是﹕壓抑 repression, 孤寂 isolation, 自我否定denial

如果這種製造不平等人際關係的思維進入家庭或親密的交往裡面﹐對一個成長的人心理的破壞更大。

縱然一個人可以盡力壓抑不同價值﹐但壓抑裡面產生的內疚同樣可以嚴重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

部份宗教徒﹐特別基督徒﹐往往說基督教信仰是對焦慮﹑疏離等最佳甚至是終極的醫治﹐該論文兩位作者直截了當反對這些新教徒心理學家或者精神分析醫生的觀點。



以下是文章幾個分題的摘要﹕

封建主義與平等Stratification and servitude
• 社會﹑分成不同階級﹐﹐階級最高是神﹐其次是宗教領袖﹐好像封建社會把皇帝﹑貴族放在最上。一神宗教最高是神﹐而在教內最低是平信徒﹐但更低的是不信者和其他信仰人士。一個低一階層的必須服從上一個階層。
• 每個信仰群體的階層成員都有自己的本份﹐不得逾越。

女性﹑兒童地位﹕
• 受到壓抑
• 被視為能力低
• 必須順從上層

人格發展的病態部份﹕
• 強調罪性的信仰要人永遠的自卑﹐覺得自己不足
這種不斷自我質疑﹐self doubt﹐令人永遠不能夠完全獨立自主﹐不可以勇敢的選擇增加的道路和決定。一切選擇都要看神(一個不存在的神) 的意思。到一個極端﹐人把自我意志都放棄﹐不懂得活﹗

• 強調對信絕對信﹐對人不要信﹐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隔膜
心理學已經指出﹐學習對人信任﹐是人心智成長的一個重要部份。但基督教的神﹐要人絕對信祂﹐祂卻完全不信任﹐且在神的眼光監視下﹐人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祂審判下。

• 罪咎感令人人不能夠完全的自我實現﹐主動的去行﹐為的是確保人們要永遠的依靠神
當人有罪咎感﹐就害怕自己走的每一步是否符合神的意思。在俗世看來是道德中性的選擇﹐例如職業﹑戀愛﹐就加上了所謂信仰的考慮﹐是否按神旨意的考慮了

• 強權父親形像的神
強權的父神對所謂子女的關係﹐就是只有少數祂喜悅的才有祂點點的恩典﹐其他都是努力的獲得這個父的愛。子女永遠是弱者﹑永遠不可以完全自我接納﹑自我肯定。當一個人缺乏自我接納﹑自我肯定。而神永遠的確保子女依靠祂﹐就是令他們永遠不可以自給自足﹐不成長﹐不成熟﹐好叫這些信徒永遠在信仰裡面。

• 自尊的低落
一個自尊低落的人﹐適應能力也相對低落﹐他自身獨立能力﹑自信﹑肯定自己能力﹐都會缺乏﹐以至環境改變一個人就很容易信心動搖﹐甚至動搖他的自尊。

• 對轉變的害怕﹐對成長改變的抗拒
基督教信仰一路都是要人保持在初信一樣的純真﹐也要人繼續幼稚的相信基督教信仰那些近乎迷信的信條。於是當人成長開始質疑的話﹐就加以強烈的譴責﹐認為他丟失初初的信心等等。基督教強調不變的特性﹐但現實上﹐人是需要改變的。

• 信仰令人不可以活在當下 (Here and now)
信仰強調將來的希望﹐而不現實世的生活。信徒﹐尤其是福音派﹐都沉溺在將來所謂末日和天堂﹐而結果反而不參與現實的生活﹐有些甚至不去面對自身現實的問題﹐把一切寄託在天國來臨﹐結果就是沒有真正好好活好當下。他們可能有好見證﹐好的榜樣﹐卻同樣揹負現實的問題。

信徒在這個根本對人心理發展是病態的信仰﹐就有不同的自我防備反應﹕
• 壓抑﹕祈禱求神停止自己那些出乎自然的慾望﹑想法(例如性需要)
• 自我否定﹕不但否定個人的意志﹐也否定個人的需要﹐通過自苦的方法(禁食﹑拒絕享受等) 去追求靈性﹐其實是在對抗內心的矛盾
• 替代﹕自我那些無法滿足的需求通過所謂神去滿足(那些需求所以不能夠滿足卻是信仰造成的)

基督信仰也充滿各類操控的手段﹐例如﹕
• 話語裡面﹐傳道的令自己好像很權威﹑道德高超﹐或是提醒普通信徒他們的不足﹐他們是罪人等等
• 禁止任何質疑﹐通過不同的禱告﹑經文﹐把質疑變成一種罪行
• 記帳﹕即是把人任何的行為都記下﹐決定將來的懲罰或是獎賞
• 監視﹕要人相信神知道自己的一切言行思想﹐於是人害怕
• 洗腦﹕不斷通過不同的方法灌輸信仰概念
• 與人比較﹕人永遠要和一個他們不能企及的上帝比較﹐永遠不能夠接納自己
• 操控與播弄﹕假借神的意思﹑信條等﹐要人相信一切的都已經有了定局﹐人不能夠改變﹐以至人不敢﹑不能主動的去掌握自己的生命
• 絕對順從﹕用來保持信仰群體裡面的既有階級架構。牧師錯了也不可以反對﹐父母錯了也要順從等等。

原本的論文比我翻譯的有更多詳細的論述﹐大家如果英文程度可以的﹐真的應該拿來好好的閱讀﹗

No comments:

西洋笑話 - 次次來次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