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看的“紀錄片”-- 如有雷同﹐實屬“撞”鬼。
Tuesday, March 31, 2009
Thursday, March 19, 2009
論巴希對多佛案的抗議
余創豪跟進〈多佛案的紀錄片:「謀殺人格」的陷阱〉一文(下稱「余文」)寫了另外一篇〈再論人格謀殺--巴希與泛心靈論者應有的尊嚴〉(下稱「再文」)。作者表示不是參與辯論,請讀者不要對號入座,更加不是為「智慧設計論」辯護,只是堅持PBS公共廣播系統關於多佛案的紀錄片有「謀殺人格」。
我就「再文」幾點想加以補充。
科學觀方面涉及的謬誤
「再文」指紀錄片播映出巴希接受占星術是科學不能夠代表巴希的科學觀,然後說巴希在法庭出了權威的《自然》學刊作為例證,這學刊曾經刊登一篇題目為〈大爆炸垮台吧〉的文章,和著名的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斯亦承認曾幾何時宇宙論不被看成是嚴肅科學,然後說「巴希無非提出要對科學的定義和範疇採取開放態度」。
這裡我需要指出,作者的論證有偷換概念的嫌疑,甚至有扭曲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斯論述宇宙大爆炸論的嫌疑。
首先,《自然》有關〈大爆炸垮台吧〉的文章,是說哲學角度認為大爆炸論,而非從科學角度,這已經有偷換概念的嫌疑。
當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斯亦承認曾幾何時宇宙論不被看成是嚴肅科學,他不是學巴希那樣把科學的定義滲水、模糊化然後說成是「提出要對科學的定義和範疇採取開放態度」,更加不是說因為科學家改變了對科學的定義(令科學的定義和範疇「開放」),而是研究宇宙論的物理學者仍然嚴守經過千錘百煉的科學的定義和範疇發展宇宙論。宇宙論基於計算、基於預測,這些計算的預測得到了驗證(這點有關科學的重點,是巴希避而不談的)。
說一個令信徒難堪的例子,信徒要要對科學的定義和範疇採取開放態度,那麼非信徒、甚至一些基督教神學家也可以要對基督教的定義和範疇採取開放態度,在中學、神學院裡面討論耶穌可能是同性戀、耶穌可能去過印度、耶穌可能是外星人罷?如果信徒說不可以,那麼就是雙重標準,因為信徒會辯稱,基督教的定義是有經典、根據和原因的,不可能這樣子「開放」。
那麼同樣,科學定義和範疇也是需要嚴謹、貫徹和有其目的,而非可以像巴希聲稱要採取開放態度。
說科學不肯對其定義和範疇採取開放,暗指科學是不開放、「殭化地堅持科學的定義和範疇而拒絕新見解」,含有幾個思想謬誤。
和常人的理解不同,所謂開放(open-minded),不可以妄顧事實、理據、邏輯、證據、可能性而接受任何的見解。有人主張患上愛滋病的男士和未成年處女性交可以醫治愛滋病,大家可以說醫學界拒絕這主張是「拒絕對醫治愛滋病療法採取開放態度」嗎?我們知道所謂「患上愛滋病的男士和未成年處女性交可以醫治愛滋病」根本沒有醫學根據,不可以當是醫學裡面療法討論。
同樣,巴希把自己的智慧設計和宇宙論在未成熟的時代,是借宇宙論抬舉智慧設計為一個將來有機會成為嚴肅科學,拿霍金斯話來「抽水」。「再文」忽略了,在紀錄片裡面多處強調了為何智慧設計根本不可以成為嚴肅科學的原因。
另外一個思想謬誤是它模糊了科學的定義。「再文」力指PBS沒有正確反映巴希的科學觀,那麼我直接引用巴希自己的說話,因為他的說話重複地講出他的科學觀。
我們看看巴希如何定義科學:
Using my definition, a scientific theory is a proposed explanation which focuses or points to observable physical data and logical inferences. There are many thing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which we now think to be incorrect, which would fit that definition. Yes, astrology is, in fact, one, and so is the ether theory of the propagation of light, and many other, many other theories as well. (註一)
Intelligent design is a scientific theory that proposes that some aspects of life are best explained as the result of design, and that the strong appearance of design in life is real and not just apparent.(註二)
簡單翻譯如下:智慧設計是一個科學理論,它主張生命的某些範疇的最佳解釋是出於設計,而我們確實,而不是僅僅表面看到,生命確實有範疇是設計的結果。
用我的定義,科學理論是一個基於可以觀察的證據和邏輯推論而得出的解釋。科學的歷史上有很多學說最初我們都認為錯誤而同樣的符合那個(巴希的)定義。例如星相學是一個,例如光進行的以太說,還有很多很多。
然後我們對比一下目前科學界的對科學理論和科學的定義:
科學知識和理解的積累來自於觀察和解釋的相互作用。科學家通過觀察自然世界和實驗活動來積累信息。然後,根據實驗和其它觀察所得到的數據, 他們對所研究的系統做出解釋,指出該系統在一般情況下是如何工作的。他們在不同的條件下做進一步的觀察和實驗,對他們的解釋加以驗證。其他科學家對該觀察結果加以獨立的證實,並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結果可能產生更加複雜的解釋,並對未來的觀察和實驗做出預測。通過這種途徑,科學家對於自然界的特殊現象不斷地達到更加精確,更加全面的解釋。
在科學的領域裡,任何解釋都必須基於自然發生的現象。自然動因原則上是可重複的,因此,能夠由其他人加以獨立的驗證。如果解釋是基於某種自然現象以外的主觀意志,科學家既無法證實這種解釋,也沒有反駁的基礎。任何科學的解釋必須是可檢驗的,那就是說,必須能夠找到可能的觀察結果支持它,同時,還必須能夠找到可能的觀察結果來反駁它。一項解釋的提出必須能夠據此找到潛在的反駁它的觀察證據,不然的話,這項解釋無法進行科學的檢驗。
(科學)理論的科學定義,和這個詞語在日常生活的意思和用法差別很大。它指對於自然某一現象的全面解釋,而且這種解釋有大量經驗證據支持。許多科學理論堅如磐石,不大可能被新的證據導致被大幅度更改。例如不可能有新的證據證明地球不是圍繞太陽公轉(日心論)……就像這些猶如基石的科學理論一樣,進化論被無以數計的觀察結果和實驗數據所支持……科學理論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就是它能夠對還沒有觀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現象作出預測。…… 發現「大淡水魚」Titaalik的進化生物學家預測,在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古老的沉積岩中,有可能找到介於魚類和有肢陸地動物之間的動物化石。他們的發現證實了基於進化理論的預測。對於預測的證實也反過來提高理論的可信度。在科學中,「事實」通常是指觀察、測量或其它形式的證據。重要的是,這些證據應當能夠在相似的條件下重複發生。(註三)
我們好明顯的發現,巴希的所謂科學的範疇和定義遺漏了幾個科學定義和方法的重要元素:
一、提供的解釋必須是可檢驗,必須能夠找到可能的觀察結果支持它(testable)﹔
二、能夠對還沒有觀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現象作出預測,然後預測可以驗證(testable predictions)﹔
三、提供的解釋必須基於自然發生的現象、可重複的以至能夠由其他人加以獨立的驗證(repeatable),例如在實驗室一個實驗可以給其他人重複驗證,例如理論的預測說可以觀察到某種現象,令一個人可以獨立地基於這個預測觀測到一樣的現象(repeatable絕對不限於實驗室,否則我們如何證明萬有引力如何影響行星運動、預測那裡會發現新太陽系行星?)
四、同時,還必須能夠找到可能的觀察結果來反駁它,我們稱為falsifiabilty,可證偽性。
為何科學不可以缺少上面四個部份?因為科學理論不僅是解釋,也是應用來改善人類生活的,如果胡亂提出物理理論,不加以驗證其可靠度,我們今天可以發射神舟太空船嗎?我們有安全的核能發電嗎?
巴希的所謂科學的範疇和定義是把科學倒退回去啟蒙時代前,禁止驗證理論、只通過觀察、邏輯、討論的落後時代,我們可以想象,這會如何的損害科學發展。
不錯,科學的歷史曾經是這樣,但不等於科學需要停在歷史而不前進、改進它的定義和方法,令它更加嚴謹、更加因為驗證而可以得到可信的解釋和理論、可以找出錯誤、隨新證據出現修正。
這裡可以看到,巴希是採取扭曲科學定義,然後把根本不符合科學定義的智慧設計包裝為科學,瞞天過海。
再就將五十八篇論文、九本書、和好幾篇關於免疫系統的文獻堆放在巴希面前補充
「再文」替巴希辯護,引述巴希道:到底法庭工作人員又有沒有閱讀過那些著作?法庭憑甚麼認為對方那一大堆紙張就是充分證據?
那麼我反問,到底法庭工作人員又有沒有閱讀過巴希的著作、法庭憑甚麼認為巴希提出的就是充分證據?
好了,我又要澄清「再文」又一次不準確的描述。
法庭控辯雙方律師對證人的提問,所有紀錄都可以查到,裡面清楚顯示:
一、巴希其實不是沒有完全閱讀過那些著作,但他已經認為閱讀是不值得做的,是沒有結果的。這和「再文」言論有出入。而紀錄片裡面也確實看到,巴希也不是說沒有完全閱讀過那些著作和文章,而是否定那些著作可以提供他要的解釋。
二、然後,他既在沒有閱讀全部文章,卻斷言它們無法回答他對脊椎動物免疫系統進化論的質疑。
三、控方律師問,既然他希望一個一步一步、詳細解釋脊椎動物免疫系統進化,為何巴希自己不去研究,巴希說他不信服進化論可以解釋脊椎動物免疫系統進化論,我不會浪費時間研究脊椎動物免疫系統是不是進化。
簡單說,他不是沒有讀過,他拒絕接納那些解釋,對沒有讀過的巴希一概認為那些文章解釋不了、沒有解釋,然後他認定是智慧設計,不再研究脊椎動物免疫系統是不是進化。
紀錄片在余創豪眼裡可能是醜化,但只要翻開法庭的紀錄,紀錄片其實忠實體現出巴希是怎樣一個不稱職的科學家。
泛心靈說的謬誤
走筆至此,我看見「再文」以「人口總體遺傳學」(Population genetics)共同開創者之一的史和萊特(Sewall Wright)接納「泛心靈說」,慨歎過往人們對懷抱超自然觀點的科學家留有餘地,甚至可以分開同一個人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理論,今日史和萊特必會成為嘲諷的對象,也許,「無知」、「瞢塞」、「誤導群眾」、「散播謊言」、「反科學」等一大堆帽子等等。
「再文」提及一點,史和萊特用「泛心靈說」這種超自然觀點滲入科學,說因此得出「路徑分析」,之後公開他的觀點而沒有受到攻擊。但「再文」沒有提及一點,史和萊特提出「路徑分析」是接受了科學方法需要證偽、驗證、檢查的嚴格條件,史和萊特沒有因為相信「泛心靈說」而把科學定義模糊來遷就自己的信仰。
我不得不提以多佛案控方一位重要的專家證人,Kenneth R. Miller,他很清楚說自己是天主教徒,可是他絕不因為自己的信仰,去扭曲科學的定義、不許使用上文提及四個主要的科學驗證方法去測試定義。
Kenneth Miller 論到為何不可以教導智慧設計和不可以容納超自然觀點在科學裡面如此說:把超自然因素引入科學裡面,就實際上引入所謂「科學急停器 science stopper」,把事件現象解釋為超自然的結果,就是把科學探索終止。科學探索終止,我們就不會對自然現象尋求自然解釋。假如一百年前大家說,這是一個智慧設計者的工作,那麼就不用研究下去,去幹別的好了。那麼這就是科學的惡夢。(註四)
大家想像下,如果巴斯德(Louis Pasteur)給人說服了人有病是超自然原因(鬼怪、神明令人生病,或者人犯罪遭遇神懲罰),他不會提出細菌論(Germ theory),人就只會禱告、求神治病,而不是因為細菌論改變了對付疾病的研究方向,令人針對細菌研究,發明不同的方法消滅細菌和病毒或者阻止它們生長 ,例如消毒,今日盒裝鮮牛奶的消毒方法,就是以巴斯德的名字命名的(Pasteurization),印了在牛奶包裝盒上,其他例如抗生素、急凍保存食物等。
對科學研究引入不可以驗證的超自然解釋,例如智慧設計者,其實就是把科學掉頭走回中世紀回頭路。
只要看看巴希的言論,他就是懷抱超自然觀點之余,容許自己的所謂超自然觀點去影響自己對科學的探索,而不去採用嚴謹的科學方法,累積足夠的經驗證據,也沒有經過科學方法驗證、證偽,然後把科學理論的定義模糊化、滲水、扭曲,就把智慧設計吹捧成為「科學理論」。
我未必會說巴希「無知」、「瞢塞」,但我希望「再文」作者回答這個問題:不採用嚴謹的科學方法,累積足夠的經驗證據,也沒有經過科學方法驗證、 證偽,然後把科學理論的定義模糊化、滲水、扭曲,就把智慧設計吹捧成為「科學理論」,這些行為算不算「誤導群眾」、「散播謊言」、「反科學」呢?
結語
「再文」作者結語就把討論扯去了反霸權主義上,說什麼「反霸權者的霸氣卻比起自己反對的對象有過之而無不及」,認為要求「智慧設計論」躋身於科學之林是個很謙虛、不具威脅的訴求,那麼我倒要問,那些「思想新派的神學家」要求例如「無神基督教論」、「神死神學」、「同志神學」、「自由派神學」躋身於基督教正統之林,為基督教又如此防衛?
我需要大家知道,躋身於科學之林不是幾個團體、幾十人出些書,提出些所謂學說就可以躋身。科學之林門欖所以如此高,是因為科學知識是一環一扣,互相連接的,新的學說必須經過嚴格驗證、得到經驗證據支持、可以證偽、可以導出預測來給人檢驗,而且和已經知道的科學理論和事實沒有矛盾。「智慧設計論」根本是十畫都沒有一撇。
當一個自稱科學家的人,被揭露他不誠實地把連科學理論也不是東西吹捧為科學理論、扭曲科學定義,那不是「無限上綱」、「人格謀殺」,僅僅是錯誤被揭露、把謊言揭穿而已。
如果「再文」作者堅持對待巴希是一種「人格謀殺」,要不要我連巴希謊稱他的《達爾文的黑盒》得到 peer review 也抖出來,或者他在多佛案件裡面如何對另一個科學家言論斷章取意,你才相信巴希才是那個作法自斃的人?
--------------------------------------------------------------------------------
註一:出自紀錄片的第十章,"Separating Church and State" http://www.pbs.org/wgbh/nova/transcripts/3416_id_10.html
註二:出自紀錄片的第八章,"Examining Intelligent Design" http://www.pbs.org/wgbh/nova/transcripts/3416_id_08.html
註三:翻譯自美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進化與神創論》Science, Evolution and Creationism(ISBN: 0-309-10587-0)第10-11頁,免費登記即可下載 PDF 版本 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11876。其他科學學會的定義,與我引用的只是字眼差別,但原則是一樣的。
註四:PBS 訪問 Kenneth Miller 的對話 http://www.pbs.org/wgbh/nova/id/defense-ev.html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9.3.18)
我就「再文」幾點想加以補充。
科學觀方面涉及的謬誤
「再文」指紀錄片播映出巴希接受占星術是科學不能夠代表巴希的科學觀,然後說巴希在法庭出了權威的《自然》學刊作為例證,這學刊曾經刊登一篇題目為〈大爆炸垮台吧〉的文章,和著名的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斯亦承認曾幾何時宇宙論不被看成是嚴肅科學,然後說「巴希無非提出要對科學的定義和範疇採取開放態度」。
這裡我需要指出,作者的論證有偷換概念的嫌疑,甚至有扭曲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斯論述宇宙大爆炸論的嫌疑。
首先,《自然》有關〈大爆炸垮台吧〉的文章,是說哲學角度認為大爆炸論,而非從科學角度,這已經有偷換概念的嫌疑。
當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斯亦承認曾幾何時宇宙論不被看成是嚴肅科學,他不是學巴希那樣把科學的定義滲水、模糊化然後說成是「提出要對科學的定義和範疇採取開放態度」,更加不是說因為科學家改變了對科學的定義(令科學的定義和範疇「開放」),而是研究宇宙論的物理學者仍然嚴守經過千錘百煉的科學的定義和範疇發展宇宙論。宇宙論基於計算、基於預測,這些計算的預測得到了驗證(這點有關科學的重點,是巴希避而不談的)。
說一個令信徒難堪的例子,信徒要要對科學的定義和範疇採取開放態度,那麼非信徒、甚至一些基督教神學家也可以要對基督教的定義和範疇採取開放態度,在中學、神學院裡面討論耶穌可能是同性戀、耶穌可能去過印度、耶穌可能是外星人罷?如果信徒說不可以,那麼就是雙重標準,因為信徒會辯稱,基督教的定義是有經典、根據和原因的,不可能這樣子「開放」。
那麼同樣,科學定義和範疇也是需要嚴謹、貫徹和有其目的,而非可以像巴希聲稱要採取開放態度。
說科學不肯對其定義和範疇採取開放,暗指科學是不開放、「殭化地堅持科學的定義和範疇而拒絕新見解」,含有幾個思想謬誤。
和常人的理解不同,所謂開放(open-minded),不可以妄顧事實、理據、邏輯、證據、可能性而接受任何的見解。有人主張患上愛滋病的男士和未成年處女性交可以醫治愛滋病,大家可以說醫學界拒絕這主張是「拒絕對醫治愛滋病療法採取開放態度」嗎?我們知道所謂「患上愛滋病的男士和未成年處女性交可以醫治愛滋病」根本沒有醫學根據,不可以當是醫學裡面療法討論。
同樣,巴希把自己的智慧設計和宇宙論在未成熟的時代,是借宇宙論抬舉智慧設計為一個將來有機會成為嚴肅科學,拿霍金斯話來「抽水」。「再文」忽略了,在紀錄片裡面多處強調了為何智慧設計根本不可以成為嚴肅科學的原因。
另外一個思想謬誤是它模糊了科學的定義。「再文」力指PBS沒有正確反映巴希的科學觀,那麼我直接引用巴希自己的說話,因為他的說話重複地講出他的科學觀。
我們看看巴希如何定義科學:
Using my definition, a scientific theory is a proposed explanation which focuses or points to observable physical data and logical inferences. There are many thing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which we now think to be incorrect, which would fit that definition. Yes, astrology is, in fact, one, and so is the ether theory of the propagation of light, and many other, many other theories as well. (註一)
Intelligent design is a scientific theory that proposes that some aspects of life are best explained as the result of design, and that the strong appearance of design in life is real and not just apparent.(註二)
簡單翻譯如下:智慧設計是一個科學理論,它主張生命的某些範疇的最佳解釋是出於設計,而我們確實,而不是僅僅表面看到,生命確實有範疇是設計的結果。
用我的定義,科學理論是一個基於可以觀察的證據和邏輯推論而得出的解釋。科學的歷史上有很多學說最初我們都認為錯誤而同樣的符合那個(巴希的)定義。例如星相學是一個,例如光進行的以太說,還有很多很多。
然後我們對比一下目前科學界的對科學理論和科學的定義:
科學知識和理解的積累來自於觀察和解釋的相互作用。科學家通過觀察自然世界和實驗活動來積累信息。然後,根據實驗和其它觀察所得到的數據, 他們對所研究的系統做出解釋,指出該系統在一般情況下是如何工作的。他們在不同的條件下做進一步的觀察和實驗,對他們的解釋加以驗證。其他科學家對該觀察結果加以獨立的證實,並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結果可能產生更加複雜的解釋,並對未來的觀察和實驗做出預測。通過這種途徑,科學家對於自然界的特殊現象不斷地達到更加精確,更加全面的解釋。
在科學的領域裡,任何解釋都必須基於自然發生的現象。自然動因原則上是可重複的,因此,能夠由其他人加以獨立的驗證。如果解釋是基於某種自然現象以外的主觀意志,科學家既無法證實這種解釋,也沒有反駁的基礎。任何科學的解釋必須是可檢驗的,那就是說,必須能夠找到可能的觀察結果支持它,同時,還必須能夠找到可能的觀察結果來反駁它。一項解釋的提出必須能夠據此找到潛在的反駁它的觀察證據,不然的話,這項解釋無法進行科學的檢驗。
(科學)理論的科學定義,和這個詞語在日常生活的意思和用法差別很大。它指對於自然某一現象的全面解釋,而且這種解釋有大量經驗證據支持。許多科學理論堅如磐石,不大可能被新的證據導致被大幅度更改。例如不可能有新的證據證明地球不是圍繞太陽公轉(日心論)……就像這些猶如基石的科學理論一樣,進化論被無以數計的觀察結果和實驗數據所支持……科學理論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就是它能夠對還沒有觀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現象作出預測。…… 發現「大淡水魚」Titaalik的進化生物學家預測,在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古老的沉積岩中,有可能找到介於魚類和有肢陸地動物之間的動物化石。他們的發現證實了基於進化理論的預測。對於預測的證實也反過來提高理論的可信度。在科學中,「事實」通常是指觀察、測量或其它形式的證據。重要的是,這些證據應當能夠在相似的條件下重複發生。(註三)
我們好明顯的發現,巴希的所謂科學的範疇和定義遺漏了幾個科學定義和方法的重要元素:
一、提供的解釋必須是可檢驗,必須能夠找到可能的觀察結果支持它(testable)﹔
二、能夠對還沒有觀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現象作出預測,然後預測可以驗證(testable predictions)﹔
三、提供的解釋必須基於自然發生的現象、可重複的以至能夠由其他人加以獨立的驗證(repeatable),例如在實驗室一個實驗可以給其他人重複驗證,例如理論的預測說可以觀察到某種現象,令一個人可以獨立地基於這個預測觀測到一樣的現象(repeatable絕對不限於實驗室,否則我們如何證明萬有引力如何影響行星運動、預測那裡會發現新太陽系行星?)
四、同時,還必須能夠找到可能的觀察結果來反駁它,我們稱為falsifiabilty,可證偽性。
為何科學不可以缺少上面四個部份?因為科學理論不僅是解釋,也是應用來改善人類生活的,如果胡亂提出物理理論,不加以驗證其可靠度,我們今天可以發射神舟太空船嗎?我們有安全的核能發電嗎?
巴希的所謂科學的範疇和定義是把科學倒退回去啟蒙時代前,禁止驗證理論、只通過觀察、邏輯、討論的落後時代,我們可以想象,這會如何的損害科學發展。
不錯,科學的歷史曾經是這樣,但不等於科學需要停在歷史而不前進、改進它的定義和方法,令它更加嚴謹、更加因為驗證而可以得到可信的解釋和理論、可以找出錯誤、隨新證據出現修正。
這裡可以看到,巴希是採取扭曲科學定義,然後把根本不符合科學定義的智慧設計包裝為科學,瞞天過海。
再就將五十八篇論文、九本書、和好幾篇關於免疫系統的文獻堆放在巴希面前補充
「再文」替巴希辯護,引述巴希道:到底法庭工作人員又有沒有閱讀過那些著作?法庭憑甚麼認為對方那一大堆紙張就是充分證據?
那麼我反問,到底法庭工作人員又有沒有閱讀過巴希的著作、法庭憑甚麼認為巴希提出的就是充分證據?
好了,我又要澄清「再文」又一次不準確的描述。
法庭控辯雙方律師對證人的提問,所有紀錄都可以查到,裡面清楚顯示:
一、巴希其實不是沒有完全閱讀過那些著作,但他已經認為閱讀是不值得做的,是沒有結果的。這和「再文」言論有出入。而紀錄片裡面也確實看到,巴希也不是說沒有完全閱讀過那些著作和文章,而是否定那些著作可以提供他要的解釋。
二、然後,他既在沒有閱讀全部文章,卻斷言它們無法回答他對脊椎動物免疫系統進化論的質疑。
三、控方律師問,既然他希望一個一步一步、詳細解釋脊椎動物免疫系統進化,為何巴希自己不去研究,巴希說他不信服進化論可以解釋脊椎動物免疫系統進化論,我不會浪費時間研究脊椎動物免疫系統是不是進化。
簡單說,他不是沒有讀過,他拒絕接納那些解釋,對沒有讀過的巴希一概認為那些文章解釋不了、沒有解釋,然後他認定是智慧設計,不再研究脊椎動物免疫系統是不是進化。
紀錄片在余創豪眼裡可能是醜化,但只要翻開法庭的紀錄,紀錄片其實忠實體現出巴希是怎樣一個不稱職的科學家。
泛心靈說的謬誤
走筆至此,我看見「再文」以「人口總體遺傳學」(Population genetics)共同開創者之一的史和萊特(Sewall Wright)接納「泛心靈說」,慨歎過往人們對懷抱超自然觀點的科學家留有餘地,甚至可以分開同一個人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理論,今日史和萊特必會成為嘲諷的對象,也許,「無知」、「瞢塞」、「誤導群眾」、「散播謊言」、「反科學」等一大堆帽子等等。
「再文」提及一點,史和萊特用「泛心靈說」這種超自然觀點滲入科學,說因此得出「路徑分析」,之後公開他的觀點而沒有受到攻擊。但「再文」沒有提及一點,史和萊特提出「路徑分析」是接受了科學方法需要證偽、驗證、檢查的嚴格條件,史和萊特沒有因為相信「泛心靈說」而把科學定義模糊來遷就自己的信仰。
我不得不提以多佛案控方一位重要的專家證人,Kenneth R. Miller,他很清楚說自己是天主教徒,可是他絕不因為自己的信仰,去扭曲科學的定義、不許使用上文提及四個主要的科學驗證方法去測試定義。
Kenneth Miller 論到為何不可以教導智慧設計和不可以容納超自然觀點在科學裡面如此說:把超自然因素引入科學裡面,就實際上引入所謂「科學急停器 science stopper」,把事件現象解釋為超自然的結果,就是把科學探索終止。科學探索終止,我們就不會對自然現象尋求自然解釋。假如一百年前大家說,這是一個智慧設計者的工作,那麼就不用研究下去,去幹別的好了。那麼這就是科學的惡夢。(註四)
大家想像下,如果巴斯德(Louis Pasteur)給人說服了人有病是超自然原因(鬼怪、神明令人生病,或者人犯罪遭遇神懲罰),他不會提出細菌論(Germ theory),人就只會禱告、求神治病,而不是因為細菌論改變了對付疾病的研究方向,令人針對細菌研究,發明不同的方法消滅細菌和病毒或者阻止它們生長 ,例如消毒,今日盒裝鮮牛奶的消毒方法,就是以巴斯德的名字命名的(Pasteurization),印了在牛奶包裝盒上,其他例如抗生素、急凍保存食物等。
對科學研究引入不可以驗證的超自然解釋,例如智慧設計者,其實就是把科學掉頭走回中世紀回頭路。
只要看看巴希的言論,他就是懷抱超自然觀點之余,容許自己的所謂超自然觀點去影響自己對科學的探索,而不去採用嚴謹的科學方法,累積足夠的經驗證據,也沒有經過科學方法驗證、證偽,然後把科學理論的定義模糊化、滲水、扭曲,就把智慧設計吹捧成為「科學理論」。
我未必會說巴希「無知」、「瞢塞」,但我希望「再文」作者回答這個問題:不採用嚴謹的科學方法,累積足夠的經驗證據,也沒有經過科學方法驗證、 證偽,然後把科學理論的定義模糊化、滲水、扭曲,就把智慧設計吹捧成為「科學理論」,這些行為算不算「誤導群眾」、「散播謊言」、「反科學」呢?
結語
「再文」作者結語就把討論扯去了反霸權主義上,說什麼「反霸權者的霸氣卻比起自己反對的對象有過之而無不及」,認為要求「智慧設計論」躋身於科學之林是個很謙虛、不具威脅的訴求,那麼我倒要問,那些「思想新派的神學家」要求例如「無神基督教論」、「神死神學」、「同志神學」、「自由派神學」躋身於基督教正統之林,為基督教又如此防衛?
我需要大家知道,躋身於科學之林不是幾個團體、幾十人出些書,提出些所謂學說就可以躋身。科學之林門欖所以如此高,是因為科學知識是一環一扣,互相連接的,新的學說必須經過嚴格驗證、得到經驗證據支持、可以證偽、可以導出預測來給人檢驗,而且和已經知道的科學理論和事實沒有矛盾。「智慧設計論」根本是十畫都沒有一撇。
當一個自稱科學家的人,被揭露他不誠實地把連科學理論也不是東西吹捧為科學理論、扭曲科學定義,那不是「無限上綱」、「人格謀殺」,僅僅是錯誤被揭露、把謊言揭穿而已。
如果「再文」作者堅持對待巴希是一種「人格謀殺」,要不要我連巴希謊稱他的《達爾文的黑盒》得到 peer review 也抖出來,或者他在多佛案件裡面如何對另一個科學家言論斷章取意,你才相信巴希才是那個作法自斃的人?
--------------------------------------------------------------------------------
註一:出自紀錄片的第十章,"Separating Church and State" http://www.pbs.org/wgbh/nova/transcripts/3416_id_10.html
註二:出自紀錄片的第八章,"Examining Intelligent Design" http://www.pbs.org/wgbh/nova/transcripts/3416_id_08.html
註三:翻譯自美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進化與神創論》Science, Evolution and Creationism(ISBN: 0-309-10587-0)第10-11頁,免費登記即可下載 PDF 版本 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11876。其他科學學會的定義,與我引用的只是字眼差別,但原則是一樣的。
註四:PBS 訪問 Kenneth Miller 的對話 http://www.pbs.org/wgbh/nova/id/defense-ev.html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9.3.18)
Thursday, March 12, 2009
多佛案的紀錄片--「斷章取義」的試探
余創豪是我一個頗欣賞的《時代論壇》投稿者,也是「基督教人文學會」的一個參與者,比一般基督徒,他相對是對科學比較開放,也有學術家的嚴謹,學養自不是我這個為生活忙碌的人能比較。
但在他一篇在二○○九年三月十一日在《時代論壇》網上版時代講場題目為〈多佛案的紀錄片--「謀殺人格」的陷阱〉(下稱「余文」)裡面不盡不實的論述實在是非常令我驚訝。
余文所說的紀錄片《審判之日:智慧設計論受審》,我可以說是比好多人熟識其內容和背景資料,因為我是覆看了網上版,而且還細細閱讀了影片全部對白的 transcript,可以肯定余文對該片模擬法庭的論述的問題在那裡。
余文提到的辯方的專家證人之一生化學教授米高巴希(Michael Behe)(《達爾文黑盒》〔Darwin's black box〕一書作者),其實是辯方最重要的證人,因為辯方必須證明「智慧設計」是科學,符合科學的定義,而他的見解是「智慧設計」推動者最愛引用的。
可惜余文對當時一個法庭場景的重現(trial reenactment)論述不準確,他在文章寫道:
在模擬法庭上,扮演巴希的演員拋出的論據是:到目前為止,進化論還未能夠充分解釋人類免疫系統怎樣建立起來。飾演控方律師的演員將十幾本書,以疊高塔形式堆砌在巴希面前,跟著用挑戰語氣質問巴希:「解釋人類免疫系統如何進化的著作,簡直是汗牛充棟,這些解釋全部都不能滿足你嗎?到底你沒有讀過這些著作?(註一)」「巴希」支吾以對,最後尷尬地啞口無言。
然後余文對巴希的辯護是「坦白說,……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即使是某個學科的專家也沒有能力可以窮經盡典,除非是十分狹窄的專題,例如:……」可是,余文卻完全不提及法庭場景的重現幾個重點。
我需要不厭其煩的把在這裡根據官方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網站可以找到的對白和網上可以觀看的片段,把「余文」沒有提及的關鍵部份翻譯出,因為引起一個誤導、謊言只需要三言兩語,但中和、反駁一個誤導和謊言,往往要千言萬語。
大家看看到底是發生了「謀殺人格」還是甚麼。
辯方律師Robert Muise問(演員扮演):進化論,特別是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對生物的自我防衛器官,例如對疾病的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有沒有提出過解釋?
巴希(演員扮演):沒有。
辯方律師Robert Muise問(演員扮演):你以為這是問題嗎?
巴希(演員扮演):這個當然。不過其他對達爾文進化論深信不疑的科學家們,都不認為這(對生物對疾病的免疫系統這樣複雜的器官如何進化沒有解釋)是問題。
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演員扮演):請你把《達爾文黑盒》,第138頁,第二段整段放大給大家看。你在裡面說:我們可以到處搜索、到處找,在教科書、學術刊物找,但結果都是一樣。在科學學界的文獻根本沒有對免疫系統的來源提供任何答案。(註二)
巴希(演員扮演):在那段說話的語境,我意思是說,科學學界的文獻沒有詳細、可以驗證的答案去回應免疫系統如何從隨機的變異與自然選擇演化而來。(註三)
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演員扮演):法官大人,我可以去證人的面前嗎?
法官 John E. Jones III(演員扮演):可以。
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現實本人):我當時把所有具有對免疫系統如何演化而來的詳細解釋的文章堆在證人席上,我挑戰他(面對擺在面前的大量科學文獻)就他那個聲稱(《達爾文黑盒》,第138頁,第二段說科學學界的文獻根本沒有解釋)作出回應。
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演員扮演):巴希博士,這些文章都反駁了你(在《達爾文黑盒》,第138頁,第二段)的斷言,你這斷言聲稱科學學界的文獻根本沒有對脊椎動物免疫系統的來源提供任何答案。(註四)
巴希(演員扮演):不,那些文獻根本沒有反駁。我是說,這些文章沒有詳細、嚴謹的去回答,生物裡面複雜的系統如何可以從隨機的變異與自然選擇演化而來。這些文章沒有處理這個問題。(註五)
Nick Matzke(美國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Education,民間志願機構,專門抗衡反進化論運動):他(Eric Rothschild)開始問巴希,你讀過這本書嗎?然後他就把將十幾本書以疊高塔形式堆砌在巴希面前,直到巴希在書堆面前好像小矮人一樣。
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演員扮演):這些勤勉的科學家們,經年累月出版了一篇又一篇學術文章、整章、整部書的出版,解釋脊椎動物免疫系統如何進化,全部你都不滿意嗎?(註六)
從以上可以看到余文對那紀錄片的覆述是不盡不實、對讀者隱瞞了很多對巴希不利的部分。
余文對巴希的辯護是「除非是十分狹窄的專題」來替巴希無法回應開脫,但我們可以看到,巴希被挑戰的部份,是一個十分狹窄的專題:脊椎動物免疫系統如何進化。而這方面文獻之多,巴希不可能一份也沒有看過。
巴希如果是一個科學家、大學教授,理應是對有關題目的文獻熟悉才可以如此大膽斷言說「到處搜索、到處找,在教科書、學術刊物找……科學學界的文獻根本沒有對脊椎動物免疫系統的來源提供任何答案」,而控方律師不是運用巧妙的視覺效果,而是用事實駁倒了巴希。這些文獻不是在巴希出版了《達爾文黑盒》才出現的,而是從一九七一到二○○六年間出版的,不是余文說「從任何一間圖書館或者書店,隨機地抽出十幾本廣泛題目的書」,而是五十八份經過學術評審的學術出版論文和九本有關教科書,那些僅僅是部分。
基本上,巴希所謂「對生物對疾病的免疫系統這樣複雜的器官如何進化沒有解釋」是打稻草人。
巴希是首先死撐科學學界的文獻沒有詳細、可以驗證的答案去回應,堅持自己著作沒有錯,自己給人揭露了犯上學者不該犯的錯誤、然後企圖掩飾、轉移視線,給控方律師拿出了強烈證據反駁,又怎能夠怪人家用「招數」摧毀了他的論據與人格?
而其實,控方律師使用的也不是甚麼「招數」而是事實。而觀看整套紀錄片,巴希《達爾文黑盒》提出其中一個所謂「不可簡化的複雜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證據,細菌的邊毛(bacterium flagellum)也同樣是顯示出他對有關科學無知,這可沒有任何甚麼視覺效果,而是實在的科學。巴希的「無知」,不僅是形象,而是實際(巴希《達爾文黑盒》全部的「不可簡化的複雜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證據都不是證據,而是科學已經有解釋的)。而他不僅是「無知」,而是盟塞(wilfully ignorant)和不注重科學精神,他遇到複雜問題就停止尋找,不繼續努力不懈去探索,而是斷言「沒有解釋,是智慧設計」。面對有關文獻故意視而不見, 明明沒有看就斷言否定。
至於余文說:「控方律師」又問「巴希」:「根據你對科學的定義,占星術算不算是科學。」「巴希」回答:「是。」話口未完,「控方律師」已經露出勝利的笑容,至此,巴希的聲譽幾乎是萬劫不復。我不需要長篇大論去解釋,大家去 PBS 網頁(本文章最後提供PBS官方網頁)看 Chapter 9 末段,看看是不是「話口未完,『控方律師』已經露出勝利的笑容」。
那麼有沒有余文講的那場所謂「巧妙的視覺效果」、「書塔對比」,認真看這紀錄片的人,得到的結論是,巴希才是一手摧毀了自己的人格的人。
余創豪並不是巴希這種級數的公眾人物,余文理應不是不慎的失言,我如此對他抽絲剝繭地分析,搜尋資料驗證,可也不是「謀殺余創豪的人格」,但我希望余創豪也以謹慎的態度發表文章。畢竟這是網絡年代,資訊是隨手可得,好似PBS 製作《審判之日:智慧設計論受審》的資料人人可以查,稍微錯失都會給人質疑。
網上有關資料都是公開可以看到的:法庭全部答問(Full transcript)http://www.pamd.uscourts.gov/kitzmiller/docket.htm
PBS 製作《審判之日:智慧設計論受審》(Judgment Day: Intelligent Design on Trial)官方網頁,全套紀錄片可以網上收看,兼有每集對白,製作背景,和不同人的訪問片段與教學資源:http://www.pbs.org/wgbh/nova/id/
我希望香港的電視台都會播映這紀錄片,因為實在是非常有教育意義、有理反駁智慧設計的教材。
--------------------------------------------------------------------------------
註一: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是否用挑戰語氣沒有關係,最重要,他根本沒有問「到底你沒有讀過這些著作?」請參考註六。
註二:巴希在他的著作《達爾文黑盒》,第138頁,第二段做了一個可以說是口出狂言的聲稱,說科學界沒有任何文獻解釋脊椎動物免疫系統如何進化。
註三:巴希當時承認了他在《達爾文黑盒》,第138頁,第二段的聲稱,而且還更加強調。
註四: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對巴希在註一、註二的聲稱提出證據反駁。
註五:留意,巴希忽然不提及「脊椎動物免疫系統」,而是籠統地說「生物裡面複雜的系統如何可以從隨機的變異與自然選擇演化而來」,明顯是轉移視線,避開問題。
註六: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在模擬法庭對巴希的質詢,沒有余文提及的那句。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9.3.12)
但在他一篇在二○○九年三月十一日在《時代論壇》網上版時代講場題目為〈多佛案的紀錄片--「謀殺人格」的陷阱〉(下稱「余文」)裡面不盡不實的論述實在是非常令我驚訝。
余文所說的紀錄片《審判之日:智慧設計論受審》,我可以說是比好多人熟識其內容和背景資料,因為我是覆看了網上版,而且還細細閱讀了影片全部對白的 transcript,可以肯定余文對該片模擬法庭的論述的問題在那裡。
余文提到的辯方的專家證人之一生化學教授米高巴希(Michael Behe)(《達爾文黑盒》〔Darwin's black box〕一書作者),其實是辯方最重要的證人,因為辯方必須證明「智慧設計」是科學,符合科學的定義,而他的見解是「智慧設計」推動者最愛引用的。
可惜余文對當時一個法庭場景的重現(trial reenactment)論述不準確,他在文章寫道:
在模擬法庭上,扮演巴希的演員拋出的論據是:到目前為止,進化論還未能夠充分解釋人類免疫系統怎樣建立起來。飾演控方律師的演員將十幾本書,以疊高塔形式堆砌在巴希面前,跟著用挑戰語氣質問巴希:「解釋人類免疫系統如何進化的著作,簡直是汗牛充棟,這些解釋全部都不能滿足你嗎?到底你沒有讀過這些著作?(註一)」「巴希」支吾以對,最後尷尬地啞口無言。
然後余文對巴希的辯護是「坦白說,……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即使是某個學科的專家也沒有能力可以窮經盡典,除非是十分狹窄的專題,例如:……」可是,余文卻完全不提及法庭場景的重現幾個重點。
我需要不厭其煩的把在這裡根據官方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網站可以找到的對白和網上可以觀看的片段,把「余文」沒有提及的關鍵部份翻譯出,因為引起一個誤導、謊言只需要三言兩語,但中和、反駁一個誤導和謊言,往往要千言萬語。
大家看看到底是發生了「謀殺人格」還是甚麼。
辯方律師Robert Muise問(演員扮演):進化論,特別是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對生物的自我防衛器官,例如對疾病的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有沒有提出過解釋?
巴希(演員扮演):沒有。
辯方律師Robert Muise問(演員扮演):你以為這是問題嗎?
巴希(演員扮演):這個當然。不過其他對達爾文進化論深信不疑的科學家們,都不認為這(對生物對疾病的免疫系統這樣複雜的器官如何進化沒有解釋)是問題。
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演員扮演):請你把《達爾文黑盒》,第138頁,第二段整段放大給大家看。你在裡面說:我們可以到處搜索、到處找,在教科書、學術刊物找,但結果都是一樣。在科學學界的文獻根本沒有對免疫系統的來源提供任何答案。(註二)
巴希(演員扮演):在那段說話的語境,我意思是說,科學學界的文獻沒有詳細、可以驗證的答案去回應免疫系統如何從隨機的變異與自然選擇演化而來。(註三)
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演員扮演):法官大人,我可以去證人的面前嗎?
法官 John E. Jones III(演員扮演):可以。
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現實本人):我當時把所有具有對免疫系統如何演化而來的詳細解釋的文章堆在證人席上,我挑戰他(面對擺在面前的大量科學文獻)就他那個聲稱(《達爾文黑盒》,第138頁,第二段說科學學界的文獻根本沒有解釋)作出回應。
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演員扮演):巴希博士,這些文章都反駁了你(在《達爾文黑盒》,第138頁,第二段)的斷言,你這斷言聲稱科學學界的文獻根本沒有對脊椎動物免疫系統的來源提供任何答案。(註四)
巴希(演員扮演):不,那些文獻根本沒有反駁。我是說,這些文章沒有詳細、嚴謹的去回答,生物裡面複雜的系統如何可以從隨機的變異與自然選擇演化而來。這些文章沒有處理這個問題。(註五)
Nick Matzke(美國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Education,民間志願機構,專門抗衡反進化論運動):他(Eric Rothschild)開始問巴希,你讀過這本書嗎?然後他就把將十幾本書以疊高塔形式堆砌在巴希面前,直到巴希在書堆面前好像小矮人一樣。
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演員扮演):這些勤勉的科學家們,經年累月出版了一篇又一篇學術文章、整章、整部書的出版,解釋脊椎動物免疫系統如何進化,全部你都不滿意嗎?(註六)
從以上可以看到余文對那紀錄片的覆述是不盡不實、對讀者隱瞞了很多對巴希不利的部分。
余文對巴希的辯護是「除非是十分狹窄的專題」來替巴希無法回應開脫,但我們可以看到,巴希被挑戰的部份,是一個十分狹窄的專題:脊椎動物免疫系統如何進化。而這方面文獻之多,巴希不可能一份也沒有看過。
巴希如果是一個科學家、大學教授,理應是對有關題目的文獻熟悉才可以如此大膽斷言說「到處搜索、到處找,在教科書、學術刊物找……科學學界的文獻根本沒有對脊椎動物免疫系統的來源提供任何答案」,而控方律師不是運用巧妙的視覺效果,而是用事實駁倒了巴希。這些文獻不是在巴希出版了《達爾文黑盒》才出現的,而是從一九七一到二○○六年間出版的,不是余文說「從任何一間圖書館或者書店,隨機地抽出十幾本廣泛題目的書」,而是五十八份經過學術評審的學術出版論文和九本有關教科書,那些僅僅是部分。
基本上,巴希所謂「對生物對疾病的免疫系統這樣複雜的器官如何進化沒有解釋」是打稻草人。
巴希是首先死撐科學學界的文獻沒有詳細、可以驗證的答案去回應,堅持自己著作沒有錯,自己給人揭露了犯上學者不該犯的錯誤、然後企圖掩飾、轉移視線,給控方律師拿出了強烈證據反駁,又怎能夠怪人家用「招數」摧毀了他的論據與人格?
而其實,控方律師使用的也不是甚麼「招數」而是事實。而觀看整套紀錄片,巴希《達爾文黑盒》提出其中一個所謂「不可簡化的複雜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證據,細菌的邊毛(bacterium flagellum)也同樣是顯示出他對有關科學無知,這可沒有任何甚麼視覺效果,而是實在的科學。巴希的「無知」,不僅是形象,而是實際(巴希《達爾文黑盒》全部的「不可簡化的複雜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證據都不是證據,而是科學已經有解釋的)。而他不僅是「無知」,而是盟塞(wilfully ignorant)和不注重科學精神,他遇到複雜問題就停止尋找,不繼續努力不懈去探索,而是斷言「沒有解釋,是智慧設計」。面對有關文獻故意視而不見, 明明沒有看就斷言否定。
至於余文說:「控方律師」又問「巴希」:「根據你對科學的定義,占星術算不算是科學。」「巴希」回答:「是。」話口未完,「控方律師」已經露出勝利的笑容,至此,巴希的聲譽幾乎是萬劫不復。我不需要長篇大論去解釋,大家去 PBS 網頁(本文章最後提供PBS官方網頁)看 Chapter 9 末段,看看是不是「話口未完,『控方律師』已經露出勝利的笑容」。
那麼有沒有余文講的那場所謂「巧妙的視覺效果」、「書塔對比」,認真看這紀錄片的人,得到的結論是,巴希才是一手摧毀了自己的人格的人。
余創豪並不是巴希這種級數的公眾人物,余文理應不是不慎的失言,我如此對他抽絲剝繭地分析,搜尋資料驗證,可也不是「謀殺余創豪的人格」,但我希望余創豪也以謹慎的態度發表文章。畢竟這是網絡年代,資訊是隨手可得,好似PBS 製作《審判之日:智慧設計論受審》的資料人人可以查,稍微錯失都會給人質疑。
網上有關資料都是公開可以看到的:法庭全部答問(Full transcript)http://www.pamd.uscourts.gov/kitzmiller/docket.htm
PBS 製作《審判之日:智慧設計論受審》(Judgment Day: Intelligent Design on Trial)官方網頁,全套紀錄片可以網上收看,兼有每集對白,製作背景,和不同人的訪問片段與教學資源:http://www.pbs.org/wgbh/nova/id/
我希望香港的電視台都會播映這紀錄片,因為實在是非常有教育意義、有理反駁智慧設計的教材。
--------------------------------------------------------------------------------
註一: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是否用挑戰語氣沒有關係,最重要,他根本沒有問「到底你沒有讀過這些著作?」請參考註六。
註二:巴希在他的著作《達爾文黑盒》,第138頁,第二段做了一個可以說是口出狂言的聲稱,說科學界沒有任何文獻解釋脊椎動物免疫系統如何進化。
註三:巴希當時承認了他在《達爾文黑盒》,第138頁,第二段的聲稱,而且還更加強調。
註四: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對巴希在註一、註二的聲稱提出證據反駁。
註五:留意,巴希忽然不提及「脊椎動物免疫系統」,而是籠統地說「生物裡面複雜的系統如何可以從隨機的變異與自然選擇演化而來」,明顯是轉移視線,避開問題。
註六:控方律師 Eric Rothschild在模擬法庭對巴希的質詢,沒有余文提及的那句。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9.3.12)
Saturday, March 07, 2009
The Collapse of Intelligent Design:Kenneth R. Miller Lecture
這是在美國 Dover Pennsylvania Kitzmiller Vs. Dover School Board et al 作證的生物學家 Kenneth R. Miller 的精彩講座。
有關的投影片﹕
進化論淺說與最新證據
我們今日稱呼的「進化論」﹐其實來自達爾文兩部著作﹕“物種起源”與“人類的演化”。
「進化論」﹐是用來解釋生物在世代與世代之間具有變異的現象﹐和為何有這麼繁多的不同生物。
早在從古希臘時期﹐其實已經有人想過這樣的觀點。直到19世紀﹐Jean Baptise Lamarck 提出用進廢退說,生物功能長期使用者進化,不常用者退化﹐但他的概念很粗糙﹐也不完整﹐並不符合古典遺傳學(孟德爾遺傳學)的描述。
200年前﹐歐洲﹑美洲教會勢力仍然很大﹐雖然啟蒙時代已經開始不去依據教會訓導去進行對自然界的研究﹐但教會主導學術仍然非常強烈。
達爾文跟隨探險隊坐「獵犬號」五年航行﹐採集了大量動物樣本回國。當時他在一列南美洲群島發現不同類型的鳥﹐有些像啄木鳥﹑有些似鳴禽等。他對這小小的範圍有這麼多不同鳥類已經感到新奇。
回國後他找來鳥類專家鑒別﹐結果大為詫異﹕這些全部都是同一種鳥﹐鳴禽。
達爾文在攷察中注意到這些同樣品種的鳥﹐外觀除了有差別﹐牠們生活的島嶼環境也不同﹐牠們生活方式也有分別﹕有些吃樹木洞的小蟲﹐有些吃種子﹐有些吃堅果﹐而相應地這些鳥的嘴巴都有不同﹐幼小的適合吃小蟲﹐而大些的可以咬破堅果。
達爾文領悟出﹐環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這些鳥類是為了適應在不同的環境下生存而又不同特徵。達爾文研究他採集的其他動物標本﹐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並且在1838年得出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 (Natural Selection)﹐但他知道這個理論爭議大﹐最初也對發表有遲疑。
但1858年﹐Alfred Wallace 寄給他一篇含有相似理論的論文﹐鼓勵他發表﹐於是1859年﹐達爾文和 Alfred Wallace共同發表了"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即“物種起源”。而達爾文多年的研究﹐他最後的結論是﹐自然選擇也適用於人類﹐他認為人類是從遠古類似猿猴的生物演化而來。
達爾文原進化論只是解釋為何今日地球有那麼繁多的品種的生物﹐而沒有解釋生命起源。
進化論的自然選擇有以下簡單的原則
(1)物種是需要掙扎求存﹐所謂 stuggle for survival﹐生物要適應環境而且必須繁殖下一代﹐延續物種的存活
(2) 任何物種﹐特徵都會有差異 (variation)
(3) 不同特徵﹐對於適應環境有不同的優勢或者劣勢﹐可能同一品種生物有幾個特徵都有機會是對適應環境有優勢
(4) 對於適應環境有較佳優勢的特徵﹐就可以增加了物種的存活機會﹐而這些特徵因而可以通過繁殖傳到下一代
達爾文的理論推斷﹐漫長的地球年月﹐環境出現變化﹐就會產生不同的物種﹐當演化到了一個地步﹐可能原本有同一祖先的物種﹐經過數千﹑數萬代演化﹐后代會演變了成為不同的物種 (species)﹐同時演化過程﹐會出現中間性/過渡性的物種。同時﹐物種裡面那些具有對適應環境有優勢特徵的一群因為存活率較高﹑此消彼長下﹐他們可以一路存活﹑數量增加﹐但那些沒有優勢甚至適應困難的﹐就會慢慢減少數量以至絕種。
達爾文沒有今日的先進科技幫助﹐但他這些簡單的原則﹐在150年來﹐得到不斷出現的化石證據印證﹐例如今日已經沒有人懷疑人類是從古代猿猴類進化﹐而且人類和今日的靈長目的“人科” Hominidae (great apes) 有同一祖先。
基因學更加確鑿的印證了人類今日屬於其他“人科”的靈長目生物﹐例如黑猩猩 Chimpanzee﹑大猩猩 Gorrilla﹑人猿 Orangugan 是近親﹐而最接近的是黑猩猩。人類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生活在約五百萬到七百萬年前的非洲。
最新的化石證據是2004年加拿大發現的一種界乎魚類於兩棲類生物的化石。根據進化論的預測﹐所有生物都來自海洋﹐而海洋/水中生活的魚類進化為兩棲類生物 (青蛙﹐蠑螈 Salamander)﹐是應該有過渡性生物的。
如果最早的兩棲類生物化石是在約三億七千萬年前左右出現﹐而魚類化石是早數百萬年﹐那麼理論上在兩個年期間的沉積岩﹐是會發現中間性生物的。
2004﹐離開北極五百英里的加拿大凍土﹐古生物學家發現了這種生物。
魚類眼睛是在頭的兩邊﹐身上有魚鱗和有翅﹐但這生物頭部扁平﹐和青蛙﹑蠑螈類似﹐眼睛在頭部上面﹐不是兩邊﹐但身上有魚鱗和有類似四肢雛形的足﹐這生物活在約三億八千萬年前﹐正是魚類和兩棲類生物的過渡性﹐符合了進化論的預測。這化石被命名為 Tiktaalik。
那麼﹐基因如何印證進化呢﹖
當人類和“人科”的靈長目生物的基因圖譜被發現後﹐大家發現﹐人類只有46條染色體 (23對)﹐但其他“人科”的靈長目生物有48條(24對)。根據進化論的預測﹐這個變化是因為經過多年演化﹐本來有共同祖先的人類於其他“人科”的靈長目﹐基因會出現變化導致兩者不可以在交配﹐而不可以再交配﹐其中一個 mutation﹐就引起染色體數目有分別。
基因研究發現﹐人類的第二條染色體﹐是原本其他其他“人科”的靈長目的兩條染色體發生連接 (fuse) 。染色體兩端有一組的分子結構稱為 telomeres﹐中間叫 centromeres﹐如果發生了兩條染色體合併﹐人類會有一條染色體出現有三組 telomere (兩條在一端合併﹐一條的telomere 和另外一條的telomore合併﹐合併位置的 telomere 合成一組)﹐和兩組 centromere﹐而不是正常染色體的一組。科學家發現了這個染色體合併的證據﹐就是人類的第二條染色體。
此外﹐當生物感染病毒﹐病毒會在染色體留下一個痕跡﹐Endogenous Retro VIrus。如果病毒感染的是生殖細胞(這些細胞分裂產生精子或卵子)﹐這個痕跡就會在生殖細胞分裂 (精子﹑卵子)下不斷被複製﹑一路遺傳下去﹐不會消失。我們人類DNA 與黑猩猩DNA﹐一共有十幾處這種病毒留下的痕跡﹐是在DNA同一位置。
如果在兩個生物DNA同一位置有﹐被同一種病毒留下的一樣痕跡﹐是巧合的機會僅僅是三百萬分之一﹐但單單是 K-class病毒﹐人類DNA和黑猩猩DNA就有16處有這種痕跡﹐是巧合的機會僅僅是﹕ 2,057,4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分之一。
人類和黑猩猩的DNA裡面﹐共有九萬八千處相同的病毒感染痕跡。
參考﹕
Natural Selection Made Easy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Made Easy
Human Evolution Made Easy
Titaalik 的發現﹕
PBS 製作 "Judgment Day: Intelligent Design on Trial Chapter 5, The Fossil Record"
New Scientist - First fossil of fish that crawled onto land discovered
Endogenous Retro VIrus證據
人類DNA第二染色體來自”人科“猿猴兩條染色體﹕
Kenneth Miller Lecture- Telomeric Fusion
PBS 製作 "Judgment Day: Intelligent Design on Trial Chapter 6 A very sucessful theory"
「進化論」﹐是用來解釋生物在世代與世代之間具有變異的現象﹐和為何有這麼繁多的不同生物。
早在從古希臘時期﹐其實已經有人想過這樣的觀點。直到19世紀﹐Jean Baptise Lamarck 提出用進廢退說,生物功能長期使用者進化,不常用者退化﹐但他的概念很粗糙﹐也不完整﹐並不符合古典遺傳學(孟德爾遺傳學)的描述。
200年前﹐歐洲﹑美洲教會勢力仍然很大﹐雖然啟蒙時代已經開始不去依據教會訓導去進行對自然界的研究﹐但教會主導學術仍然非常強烈。
達爾文跟隨探險隊坐「獵犬號」五年航行﹐採集了大量動物樣本回國。當時他在一列南美洲群島發現不同類型的鳥﹐有些像啄木鳥﹑有些似鳴禽等。他對這小小的範圍有這麼多不同鳥類已經感到新奇。
回國後他找來鳥類專家鑒別﹐結果大為詫異﹕這些全部都是同一種鳥﹐鳴禽。
達爾文在攷察中注意到這些同樣品種的鳥﹐外觀除了有差別﹐牠們生活的島嶼環境也不同﹐牠們生活方式也有分別﹕有些吃樹木洞的小蟲﹐有些吃種子﹐有些吃堅果﹐而相應地這些鳥的嘴巴都有不同﹐幼小的適合吃小蟲﹐而大些的可以咬破堅果。
達爾文領悟出﹐環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這些鳥類是為了適應在不同的環境下生存而又不同特徵。達爾文研究他採集的其他動物標本﹐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並且在1838年得出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 (Natural Selection)﹐但他知道這個理論爭議大﹐最初也對發表有遲疑。
但1858年﹐Alfred Wallace 寄給他一篇含有相似理論的論文﹐鼓勵他發表﹐於是1859年﹐達爾文和 Alfred Wallace共同發表了"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即“物種起源”。而達爾文多年的研究﹐他最後的結論是﹐自然選擇也適用於人類﹐他認為人類是從遠古類似猿猴的生物演化而來。
達爾文原進化論只是解釋為何今日地球有那麼繁多的品種的生物﹐而沒有解釋生命起源。
進化論的自然選擇有以下簡單的原則
(1)物種是需要掙扎求存﹐所謂 stuggle for survival﹐生物要適應環境而且必須繁殖下一代﹐延續物種的存活
(2) 任何物種﹐特徵都會有差異 (variation)
(3) 不同特徵﹐對於適應環境有不同的優勢或者劣勢﹐可能同一品種生物有幾個特徵都有機會是對適應環境有優勢
(4) 對於適應環境有較佳優勢的特徵﹐就可以增加了物種的存活機會﹐而這些特徵因而可以通過繁殖傳到下一代
達爾文的理論推斷﹐漫長的地球年月﹐環境出現變化﹐就會產生不同的物種﹐當演化到了一個地步﹐可能原本有同一祖先的物種﹐經過數千﹑數萬代演化﹐后代會演變了成為不同的物種 (species)﹐同時演化過程﹐會出現中間性/過渡性的物種。同時﹐物種裡面那些具有對適應環境有優勢特徵的一群因為存活率較高﹑此消彼長下﹐他們可以一路存活﹑數量增加﹐但那些沒有優勢甚至適應困難的﹐就會慢慢減少數量以至絕種。
達爾文沒有今日的先進科技幫助﹐但他這些簡單的原則﹐在150年來﹐得到不斷出現的化石證據印證﹐例如今日已經沒有人懷疑人類是從古代猿猴類進化﹐而且人類和今日的靈長目的“人科” Hominidae (great apes) 有同一祖先。
基因學更加確鑿的印證了人類今日屬於其他“人科”的靈長目生物﹐例如黑猩猩 Chimpanzee﹑大猩猩 Gorrilla﹑人猿 Orangugan 是近親﹐而最接近的是黑猩猩。人類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生活在約五百萬到七百萬年前的非洲。
最新的化石證據是2004年加拿大發現的一種界乎魚類於兩棲類生物的化石。根據進化論的預測﹐所有生物都來自海洋﹐而海洋/水中生活的魚類進化為兩棲類生物 (青蛙﹐蠑螈 Salamander)﹐是應該有過渡性生物的。
如果最早的兩棲類生物化石是在約三億七千萬年前左右出現﹐而魚類化石是早數百萬年﹐那麼理論上在兩個年期間的沉積岩﹐是會發現中間性生物的。
2004﹐離開北極五百英里的加拿大凍土﹐古生物學家發現了這種生物。
魚類眼睛是在頭的兩邊﹐身上有魚鱗和有翅﹐但這生物頭部扁平﹐和青蛙﹑蠑螈類似﹐眼睛在頭部上面﹐不是兩邊﹐但身上有魚鱗和有類似四肢雛形的足﹐這生物活在約三億八千萬年前﹐正是魚類和兩棲類生物的過渡性﹐符合了進化論的預測。這化石被命名為 Tiktaalik。
那麼﹐基因如何印證進化呢﹖
當人類和“人科”的靈長目生物的基因圖譜被發現後﹐大家發現﹐人類只有46條染色體 (23對)﹐但其他“人科”的靈長目生物有48條(24對)。根據進化論的預測﹐這個變化是因為經過多年演化﹐本來有共同祖先的人類於其他“人科”的靈長目﹐基因會出現變化導致兩者不可以在交配﹐而不可以再交配﹐其中一個 mutation﹐就引起染色體數目有分別。
基因研究發現﹐人類的第二條染色體﹐是原本其他其他“人科”的靈長目的兩條染色體發生連接 (fuse) 。染色體兩端有一組的分子結構稱為 telomeres﹐中間叫 centromeres﹐如果發生了兩條染色體合併﹐人類會有一條染色體出現有三組 telomere (兩條在一端合併﹐一條的telomere 和另外一條的telomore合併﹐合併位置的 telomere 合成一組)﹐和兩組 centromere﹐而不是正常染色體的一組。科學家發現了這個染色體合併的證據﹐就是人類的第二條染色體。
此外﹐當生物感染病毒﹐病毒會在染色體留下一個痕跡﹐Endogenous Retro VIrus。如果病毒感染的是生殖細胞(這些細胞分裂產生精子或卵子)﹐這個痕跡就會在生殖細胞分裂 (精子﹑卵子)下不斷被複製﹑一路遺傳下去﹐不會消失。我們人類DNA 與黑猩猩DNA﹐一共有十幾處這種病毒留下的痕跡﹐是在DNA同一位置。
如果在兩個生物DNA同一位置有﹐被同一種病毒留下的一樣痕跡﹐是巧合的機會僅僅是三百萬分之一﹐但單單是 K-class病毒﹐人類DNA和黑猩猩DNA就有16處有這種痕跡﹐是巧合的機會僅僅是﹕ 2,057,4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分之一。
人類和黑猩猩的DNA裡面﹐共有九萬八千處相同的病毒感染痕跡。
參考﹕
Natural Selection Made Easy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Made Easy
Human Evolution Made Easy
Titaalik 的發現﹕
PBS 製作 "Judgment Day: Intelligent Design on Trial Chapter 5, The Fossil Record"
New Scientist - First fossil of fish that crawled onto land discovered
Endogenous Retro VIrus證據
人類DNA第二染色體來自”人科“猿猴兩條染色體﹕
Kenneth Miller Lecture- Telomeric Fusion
PBS 製作 "Judgment Day: Intelligent Design on Trial Chapter 6 A very sucessful theory"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