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離教書目推薦

我的智商

IQ Test
Free-IQTest.net - IQ Test

Monday, February 14, 2011

高分低能一族﹐ 難道全部是青年人的錯﹖

報紙報導一個中文大學碩士生求職失敗200次﹐多數人都聚焦到這學生本人的不濟之上。他個人缺乏動力﹑熱情確實是需要檢討﹐但你看見他那 GPA 3.6的成績﹐也應該問﹐是否教育制度﹑社會也出現了問題呢﹖

香港近十多年來﹐教育重視的就是考試成績﹑名次﹐你在課堂是否熱情、投入、有沒有性格和溝通技巧﹐對不起﹐因為唔計分﹐以香港人典型的功利學習態度﹐別說學生不會放任何 effort落去﹐家長也會認為這些不重要﹐或者「遲D學都得」。

待人接物﹑溝通和社交技巧來自生活經驗﹐只有多做﹑多經歷才會有這樣的閱歷。
我小時候沒有得上網﹐週末假期就是和同學一起出去玩﹑聊天﹐在成長過程累積社交經驗。以前學生也有機會做暑期工或者去機構做義工﹐大學要做兼職幫補學費﹐這些都是學習待人接物的機會﹐但80後的世代﹐越來越少人做暑期工或者去機構做義工 (因為唔計分﹖)。新聞中這個學生可以有 GPA 3.6﹐大概是因為他在大學時候從來不做兼職﹑不參加團體活動﹐只顧讀書﹐才落得社交能力如此差。當然最大問題是﹐你一日不出來工作﹐只是看文件上的東西(成績﹑證書)﹐沒有人會發現﹑會認為這是問題。

我自己認識一些家長﹐他們孩子的生活就是上學﹑回家做功課﹑溫書﹑考試。週末一切的活動已經pre-set﹐基本又是學習﹐完全是沒有任何待人接物﹑溝通和社交機會。「港孩」在這些密集安排下﹐失去所有熱情﹑投入感和性格﹐不是奇特現象﹐而是必然出現的後果。有些家長錯誤以為社交﹑溝通等可以「大個點先理」﹐完全是大錯特錯。

待人接物﹑溝通和社交機會是不可能在課堂的場景學習的﹐因為那場景太「受控」﹑有「目標計劃範圍」﹑「保護」﹐人工化而且不真實﹐裡面的「學習」和平日上課一樣﹐就是復述老師講的﹑重複老師教的指定動作﹐而不是個人用自己的反應﹑判斷過程和從錯誤學習﹐而且是由小訓練﹐家長慢慢放手﹑給子女自己闖﹑自己處理才可以鍛煉出來﹐沒有 shortcut。真正的待人接物﹑溝通和社交經驗往往就是在不受控﹑隨機﹑不能預計的生活裡面碰壁才會學得最多。
高考自從需要考5科後﹐應付高考的壓力已經剝奪了青少年所有時間。應付高考的兩年所有娛樂﹑社交都要犧牲﹐而父母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
從中學到大學父母看見子女埋頭苦讀﹐只會讚子女勤奮讀書﹐不知道困他們在家﹑缺乏社交的惡果。中國人父母保守﹑重視讀書﹐以為「勤有功﹑戲無益」﹐也傾向抓緊子女﹐不希望他們有青少年的反叛﹑有自己的世界和社交圈子﹐子女在家時間多﹑不出去社交其實是很多父母喜歡的﹐或者是覺得「安全」的。這其實埋伏了一些他們沒有考慮過的問題。

就算不需要考試﹐父母看見子女深閨不出﹐在房間上網也從不覺得是問題 - 他們認為這好過出去群到壞朋友嘛﹐於是在成長的關鍵時間﹐青春發育期﹑開始脫離依賴父母的孩童心態轉化﹑發展為獨立的成人人格這個關鍵階段期間﹐子女缺乏經歷少年成長為大人的各樣社交體會﹑磨煉溝通的機會﹐在沒有父母約束監督下和人自由交往其實是他們鍛煉社交技巧的機會﹐但他們上網﹑父母又不覺是問題﹐在這個向獨立人格發展的階段和現實脫節﹐父母只看到﹐也只重視紙張上面的成績﹑文憑上面的學位﹐而不知道他們子女呆在家﹑上網不是「乖仔乖女」﹐不是「生性」﹐而是妨礙了他們累積社交溝通經驗的機會﹐當子女大定左﹐要扭轉他們社交問題是困難很多的。

中文大學碩士生求職失敗200次不是特例﹐他只是較極端的例子。他可能不明白過去一直令他「成功」的做法為何忽然間唔 work﹐我相信他自懂事﹑讀書成績一直好以來﹐人人只讚美他讀書成績優異﹐他也相信自己的方法是萬試萬靈﹐而沒有想過原來一紙文憑和成績﹑一個他引以為榮的GPA所付出的代價是會如此的。

問題就是﹐為何他身旁的老師﹑家長都發覺不了這問題﹐還是因為社會的洪流已經令大人們自顧不暇﹐看不到下一代所處的社會。

No comments:

西洋笑話 - 次次來次次更新